1984年11月19日,也就是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派出的第一支南极考察队从上海乘“向阳红10号”出发,赴南极洲和南太平洋进行综合性科学考察。
1984年11月19日,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派出的第一支南极考察队从上海乘“向阳红10号”出发,赴南极洲和南太平洋进行综合性科学考察。
这支考察队由来自全国60多个单位的519人组成,经过20多天的海上航行,12月26日抵达南极洲。198 5年2月25日,中国南极长城站建成,站址设在乔治岛南端的菲尔德斯半岛东岸,为常年越冬站,中国成为第十八个在南极洲建立科学考察站的国家。
考察队在南极洲和南太平洋进行了海洋生物、水文、地质、气象、地球物理、海洋环境等6个学科23个项目的考察,取得14项突破性的成绩,考察活动历时142无航程4.9万公里。
2、中国第二次南极考察时间为1985年l1月20日-1986年3月29日
3、1986年10月31日--1987年5月17日,中国第三次南极考察队(90人)和“极地”号考察船(38人)组成的考察队实施了中国第三次南极考察活动。总指挥钱志宏,副指挥郭琨、马荣典,考察队队长由郭琨兼任。
4、1987年l1月8日--1988年3月19日,中国组织实施了第四次南极考察活动。
5、1988年11月20日--1989年4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组织了中国首次东南极考察队赴东南极大陆建立中山站和科学考察。
首次东南极考察的主要任务是在东南极大陆建立考察基地——中国南极中山站。1989年2月27日开始,以高钦泉为队长的20人越冬队,首次在中山站越冬并进行冬季科学考察。
6、1989年10月30日开始,中国进行了第六次南极考察。
7、中国第七次南极中山站考察队是1990年12月2日从青岛出发
8、1991年11月20日,考察队“极地”号考察船赴南极中山站执行科考任务。
9、1992年12月-1993年3月中国第九次南极考察。
此次南大洋科学考察的特点是专业多、项目多、时间长、区域广、任务繁重。考察队以走航观测和测区定点观测两种方式较圆满地完成了“八五”“磷虾项目”观测,完成了“气候项目”和“晚更新项目”中与大洋有关的课题观测与采样。
10、1993年到1994年初中国第十次南极考察。
11、中国南极第十一次科学考察队在亚布力雪上训练基地进行冬训中国第十一次赴南极中山、长城二站科学考察队员,于1994年3月22~30日在黑龙江省亚布力雪上训练基地进行为期一周、半军事化半封闭式冬季强比训练。
十一次队是“雪龙”号考察船首赴南极地区进行考察。
12、1995年11月20日,改装后的“雪龙”再次启程
这次主要完成了adcp、ctd等新加装仪器设备的测试工作,延续进行了部分磷虾考察工作,同时还安排了协助新西兰科学家进行大气采样工作。
13、1996年11月18日,中国第13次南极考察队乘“雪龙”号从上海出发。
14、中国第14次南极考察中的南大洋考察是按“九五”国家攻关计划进行南大洋考察的第一航次、也是最关键的一个航次.
此次考察按计划完成了船载气象卫星云图接收系统的建立。
全南极国际gps联测由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发起。
15、长城站考察队于1998年12月10日从北京乘加航飞机出发,11日抵达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经极地办驻智利办事处安排,12日早从圣地亚哥飞往彭塔阿雷纳斯,13日上午乘智利空军大力神c-130飞机抵达长城站。
度夏考察队于1998年11月5日乘“雪龙”船离开上海,12月5日抵达中山站。度夏考察工作1999年2月20日结束,度夏工作时间77天,度夏队员随“雪龙”船于4月2日返回上海。
16、1999年11月1日“雪龙”号从上海启航,中国第16次南极考察执行“一船两站”运行方案
此次考察创造了我国南极考察以来航程最远,破冰距离最长,一个航次4过西风带的记录。
17、中国第十七次南极考察队分别于2000年12月初和2001年1月初乘飞机赴长城站和中山站现场执行度夏和越冬的科学考察任务。
此次考察在长城站开展的科考项目有: 一、国际gps联测(度夏); 二、人类活动对南极乔治王岛海鸟生态的影响(度夏); 三、气象常规观测(越冬); 四、停止地震常规观测项目善后工作。
在中山站开展的科考项目有: 一、气象常规与臭氧观测(越冬); 二、中日合作高空大气物理观测(越冬); 三、地磁常规观测(越冬); 四、国际gps联测与海平面监测(越冬); 五、停止固体潮常规观测项目善后工作; 六、停止中层大气常规观测项目善后工作。
18、2001年11月15日“雪龙”号从上海启程,开始了第18次南极考察。
本次南极考察的主要任务有: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度夏考察、越冬考察,南大洋考察和南极内陆考察等 6 个方面的专项科研课题。涉及到的具体科研项目有:长城站 gps 观测、生态环境观测、湖泊环境研究、气象观测、卫星云图接受;中山站臭氧观测、gps 观测、地磁观测、验潮观测、自动气象站和冰盖研究、拉斯曼热变质事件研究、拉斯曼冰盖变迁、湖泊沉积事件、重力考察、气象观测、卫星云图接受,以及南大洋重点海域综合调查、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中的长城站中德合作海鸟观测、中山站中日合作空间物理激光观测等。
19、2002年11月20日由全国42家科研及后勤保障单位的146名队员组成的第十九次南极考察队,起航赴南极,经过近万海里的长途跋涉,“雪龙”船先后到达长城站和中山站,紧张的科考和后勤工作已全面展开。首次南极冰架考察队已在埃默里冰架的中心区域成功取得了第一批宝贵的冰芯样品。他们将先后完成长城站、中山站和南大洋的考察工作,于2003年3月中旬回国。
本次队考察主要获取的成果:一是南极埃默里冰架考察取得了三大突破:在国际上率先钻取了一只301.8米的冰芯样品,圆满完成了该冰架冰川学的综合断面调查工作
同时顺利完成了该冰架前沿海水综合要素的观测调查任务,使我国在极地科学研究领域的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二是利用自行设计的海冰观测仪,在世界上首次对南极海冰的厚度变化进行了跟踪监测,并获得了此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填补了该项研究的国际空白;三是共回收得到陨石2000多块,数量超过历史总和
从而使我国陨石拥有量跃居世界第三,跻身陨石大国的行列;四是对3200平方公里的格罗夫山地区进行了1∶10万比例尺的遥感测图,为我国今后在该地区进一步的多学科考察,提供了准确的地理区域信息;五是完成了大洋走航观测,共获取各类样品700多个,投放抛弃式测温探头120个,是历次南极航线上该探头投放数量最多的一次
六是完成了中山站600多吨油料、物资的补给卸运任务,卸运量是以往航次的2倍;另外,仅用两昼夜的时间,还卸下补给长城站400吨物资的艰巨任务,创下了新的“南极速度”。
20、2003年12月4日中国第20次南极考察队长城站队员由北京启程赴站,他们将搭乘智利空军飞机赴长城站。
21、2004年10月25日我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从上海浦东民生港务公司码头启航奔赴南极。
此次南极科考有一项最为艰难、也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任务--冰盖考察,将力争到达南极内陆冰盖最高地区“冰穹a”的最高点,为我国今后在南极内陆地区建立第三个科学考察站的选址做准备,这将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向南极冰盖之巅发起的冲击。
据介绍,此次冰盖考察已经是我国的第五次冰盖考察。考察队由12名野外考察队员和1名随队医生组成。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院生担任考察队队长。考察队计划用71天时间,单程行进1300公里左右,到达海拔4083米的冰穹a最高点,为我国下一步在南极内陆建立科学考察站选址进行前期调研。
冰盖考察队在行进过程中,一项任务是建立中山站-冰穹a考察路线地面导航标识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建立完整的中山站-冰穹a断面雪冰-气候监测系统,为内陆站的后勤支撑和运行方式积累经验,并为建设南极内陆冰盖雪冰-气候野外观测系统的业务化运行奠定基础。
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中山站-冰穹a断面上进行建站选址、中继站选址工作,分别预选2个,通过系统调查,获取各预选站址的准确位置、年平均温度、冰面形态特征、冰下地形、冰层结构、冰盖运动速率、气象条件、雪层密度剖面、10米钻孔温度、冰盖表面积累速率和冰芯气候环境演化序列等重要的科学参数。
除了冰盖考察外,我国21次南极考察的主要任务还包括,长城站、中山站夏季考察、越冬考察,南大洋考察等,涉及到的具体科研项目有,近海海洋生态及其生物多样性研究、长城站2005年国际gps联测、生态环境观测、达尔克冰川动力学监测、地磁观测、气象卫星和臭氧观测、gps跟踪站和验潮站数据采集、南大洋科学研究、生物资源考察等。此外,还包括对长城站、中山站的补给与维修等后勤保障任务。
我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共有队员和船员146人,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党委书记张占海担任领队兼首席科学家,考察计划历时约150天,预计2005年3月底返回
22、2005年11月18日我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离开上海前往南极。
第22次南极考察队共有144名队员,其中有25名队员执行长城站任务。执行中山站、南大洋任务的有119名队员,其中的115人已于18日从上海乘“雪龙”船前往南极中山站,另外4名队员将在澳大利亚登上“雪龙”船前往。
23、“雪龙号”自上次光荣归来后,除了要新建属于自己的码头外,还将进行大规模升级改造,因此今年不能承担第23次南极考察任务。今年南极中山站人员交替、物资补给,我方将与澳大利亚南极局合作。
今年出发的上海队员只有6人,3人在中山站,3人在长城站。
30日下午5点,新任命的中山站站长邵辉,带着两名队友挥别亲友和同事,踏上了北上的火车。今天,长城站队员也将出发,将搭澳大利亚船到南极
24、2007年11月12日上午11点,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队从位于上海外高桥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启程,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前往南极。
按照计划,雪龙号从上海出发后,先到中山站卸运物资,再到长城站卸货,随后赴阿根廷装货后再次转运到长城站,在第二次卸货后将安排南大洋考察,之后重回中山站,于2008年4月18日左右返回上海。
25、2008年10月20日,国家海洋局与上海市人政府在位于上海浦东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举行隆重的送行仪式,欢送我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出征南极。
26、2009年10月11日,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从上海出发。
10月11日,我国唯一一艘极地考察船“雪龙”号再次扬帆远航,执行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任务。与往年的南极考察相比,此次考察无论是在队员组成,还是在科研任务等方面,都呈现出诸多亮点。
格罗夫山“捡”陨石、南极最高点探取深冰芯、“80后”异军的突起
27、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2010年12月5日携科研仪器顺利抵达南极中山站
在即将开展的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中,“雪龙”号将执行“一船两站”(中山站、昆仑站)考察任务,计划航行近19481海里,历时142天。
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共有193名考察队员,计划完成31项站区科学考察任务,同时执行27项后勤保障任务
28、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于2011年11月3日从天津出发奔赴南极
29、2012年10月30日,在停靠于上海中国极地考察专用码头的雪龙船上,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出征动员大会举行。会上,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正式成立。动员会结束后,雪龙船载着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队离开码头驶往广州,并将于11月5日正式从广州启程奔赴南极。考察队将4次穿越西风带,预计航程27460多海里
于2013年4月上旬返回上海港。国家海洋局和局党组的决定,任命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为考察队领队、临时党委书记,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院生、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孙波为副领队,同时还确定了临时党委组成人员和考察队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这标志着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正式成立。
30、2013年11月6日,停靠在上海极地考察基地码头的雪龙船内,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宣布了国家海洋局的决定,任命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刘顺林为考察队临时党委书记、领队、首席科学家。同时,还宣布了临时党委组成人员和考察队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标志着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队正式成立。
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队将于11月7日驶离上海,奔赴南极。此次考察队将完成30项站区科学考察和南大洋科学考察项目,将执行15项后勤保障任务。考察队还将4次穿越西风带,航行3万多海里。
31、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队于2014年10月30日从上海出发赴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此次南极考察往返停靠澳大利亚霍巴特、弗里曼特尔和新西兰。
32、2015年11月7日,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将乘坐雪龙号破冰船从上海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