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后,一方面对平叛将士论功行赏,另一方面对那些安史降将盘踞的藩镇加以笼络,特别设立武庙,祭祀七十五位古代名将,以此褒扬武将之忠义,彰显朝廷对武人的重视,以此维持王朝统治。
最后名单:以吕尚(姜太公)为武圣,以张良为亚圣。孙武、吴起、司马穰苴、乐毅、诸葛亮、韩信、白起、李靖、李勣等九人一起,与张良并称【武庙十哲】。
另外,还选了多位名将,合计六十四人,一并入选武庙,即所谓【武庙六十四将】。
众多三国名将中,曹魏政权入选两人:张辽、邓艾。东吴政权入选四人:周瑜、陆逊、吕蒙、陆抗。蜀汉政权入选两人:关羽、张飞。
那么,作为蜀汉后期的最重要将领,连年征战力抗邓艾、陈泰、郭淮等曹魏名将的姜维,为何落选武庙?他究竟有没有资格,进入历史一流名将之列?
事实上,三分天下魏蜀吴只是片面认识,北方的曹魏政权三分天下有其二,十分天下有其七,两汉十三州得其九州,吴得三州,蜀得一州,才是历史真实。
因此,蜀汉统帅如诸葛亮、姜维,都是不折不扣的“一州抗九州”,军事生涯战绩含金量自然甚高。
在魏晋史官的笔下,能让他们亲口承认损失惨重(万余人甚至数万)、后果严重、局势危急,汉末三国时南军对北军的大胜利,只有六场战役:
周瑜赤壁之战,歼灭荆州水军数万,曹操自烧余船败退,士卒饥饿并引发瘟疫,死伤大半,即使如此仍嘴硬「值有疾病,孤烧船自走,横使周瑜获此虚名」。关羽襄樊之战,水淹七军,歼灭于禁部三万,打残曹仁部数万,曹魏被迫承认孙吴割据与之结盟,调动南线各兵团集体增援。陆逊石亭之战,歼灭曹休部万余,因其过于谨慎错失扩大战果机会;此后,魏军数十年没有对东吴大规模进攻。姜维洮西之战,歼灭陈泰、王经军数万人,打得魏国雍凉地区风声鹤唳,“覆丧一州”。诸葛恪东关之战,斩首数万,打崩魏国的东线防区,魏国二号执政官司马昭被迫贬职。陆抗西陵之战,歼灭羊祜统帅的晋军数万,步阐叛军数万。除此之外,即使是诸葛亮卤城之战,大破司马懿与张郃,“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让司马懿从此背着“畏蜀如虎”之名,坚守不战,都被陈寿在《三国志》本传里隐没不提了。
因此,姜维洮西这一战,甚至可以说是蜀汉立国以后,对魏军历次北伐的最大一场战术胜利,此外,他还曾在陇西之战击败魏将郭淮,在襄武之战斩杀魏将徐质,西平之战俘虏魏将郭循……
虽然姜维其后在段谷之战和洮阳之战相继被魏将邓艾击败,最后无力阻止国小兵微的蜀汉灭亡,仍不失为一时雄杰,单论个人能力和军事战绩,无愧于三国时代最杰出的名将之一。
然而,唐朝武庙是“王佐武臣榜”,而非很多人下意识认为的“名将榜”, 根本不是以军事战绩、或者军事才能为优先考虑。
比如一切自立为皇帝、为君主,或被后人追封为皇帝的名将,都没有入选武庙,包括刘裕、拓跋焘、慕容垂等等,即使是西楚霸王项羽也不例外,否则不是鼓励那些如狼似虎的藩镇效仿么?
因此,看看“武庙十哲”的名单,居然连卫青和霍去病都没有,却有本身只是谋士和战略家,单独带兵时,被无名秦将打得守不住城池,只能打游击的张良。
【以(张)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馀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
还有司马穰苴,这种根本没打过仗的将领,因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故,和一本兵书《司马法》,也成为了“武庙十哲”,得以和韩信、白起并列。
再看看孙武:和伍子胥一起,被秦楚联军在淮澨之战和“焚尸之战”连续击败,弃尸窜逃。
乐毅:五国联军一起出兵,方能大败齐国,自己单独作战,数年拿不两城,反而为秦国作嫁,白忙一场。
李勣:黎阳之战被窦建德打得全军覆没;洺州之战又被刘黑闼打得仅以身免。
然而,一生不败,并为华夏民族立下对游牧民族的史无前例开拓性战功的卫青和霍去病,居然没进【武庙十哲】,这几个人反而凭各自的军事思想、战略眼光、兵法著述等原因而被选入。
卫青:长平桓桓,上将之元,薄伐猃允,恢我朔边,戎车七征,冲輣闲闲,合围单于,北登阗颜。
霍去病:骠骑冠军,猋勇纷纭,长驱六举,电击雷震,饮马翰海,封狼居山,西规大河,列郡祈连。
因此,如果说武庙十哲七十二将,居然能代表古代将领的最高军事水准,证明入选者每个人的军事战绩和指挥能力,都强于没有入选的那些名将,那不是天大的笑话么?
事实上,卫青霍去病不是武庙十哲,仅仅就证明唐宋时期,官方更推崇张良乐毅,司马穰苴,仅此而已。
同理,邓艾能进武庙,姜维没进,同样仅仅就证明唐宋时期,官方更推崇邓艾,而非姜维,仅此而已。
而姜维不被推崇的原因,也再简单不过:
姜维在蜀汉灭亡后,欲行假降复叛之计,先投降曹魏,再诱使钟会叛乱,屠灭魏军将领,妄图借机复国。
可惜按古代君臣观念,刘禅投降则蜀汉已灭,原本就是魏国降将的姜维,并非接受刘禅命令,而是自作主张行此奇谋,此举并非赤心为国,而是为人反复。何况最后还失败了,引发魏军大肆报复,屠戮蜀汉旧臣的“成都兵乱”。关羽后人、刘禅太子皆不幸殒命。
所以,陈寿《三国志》对姜维的评价就很不堪:「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裴松之注引孙盛《晋阳秋》对姜维的抨击更甚:
【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其将至,其姜维之谓乎!邓艾之入江由,士众鲜少,维进不能奋节绵竹之下,退不能总帅五将,拥卫蜀主,思后图之计,而乃反覆於逆顺之间,希违情於难冀之会,以衰弱之国,而屡观兵於三秦,已灭之邦,冀理外之奇举,不亦闇哉!】
【姜维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违君徇利,不可谓忠;捐亲苟免,不可谓孝;害加旧邦,不可谓义;败不死难,不可谓节;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御侮之任而致敌丧守,於夫智勇,莫可云也:凡斯六者,维无一焉。实有魏之逋臣,亡国之乱相,而云人之仪表,斯亦惑矣。】
除了感情立场一贯偏向蜀汉的裴松之,给姜维辩解(亦称其“天水一匹夫,于魏何损”),对姜维的颂扬,基本要到“帝蜀寇魏”思潮盛行的南宋王朝以后来陆续出现。
然而,即使到了蜀汉已经成为绝对正义方的明清时期,对姜维的称赞声也并不算多,远不能与诸葛亮、关羽相比。
甚至生前官位和影响力远不如姜维的赵云,在明清时期地位也拔高了一大截,甚至到了可与和诸葛亮一起,在满清版本的“历代帝王庙”作为陪祀刘备的两人,竟成为仅次于诸葛亮、关羽的蜀汉第四人。
归根结底,还是姜维本为魏将,蜀亡后又假降复叛,不符合封建君臣观念的缘故。